其目的为何,属实令人好奇。
“我听说,这是户部的主意,从百姓手中购买余粮,囤积起来,待来年若有地方有灾荒,便有足够的粮食前去赈灾呢。”
此言一出,立刻得到许多人的附和。
毕竟除了每个地方的县衙、府衙等处设有粮仓,用于每年不时之需以外,朝廷再无其他储存粮食之处。
但倘若遇到旱灾、水灾等事时,朝廷能拨下来的大多是银钱,需从粮商手中购买粮食,运往灾区。
到了那个时候,粮价通常因为灾情而飞涨,更有许多把持粮食生意的商户坐地起价,大发国难财,身后又有世家撑腰,让朝廷无可奈何。
同样的银子,到时候买到的粮食更少,起到的赈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。
而若是用储存粮食的办法,那便不同了。
在丰收的年份,将余粮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上来,储存保管好,待用的时候再拿了出去,于朝廷而言,也算是降低了赈灾的成本,能够拨下更多的粮食,救助更多的灾民。
“这法子不错,也免得到时候有钱都买不来粮食,活活饿着。”
“是啊,这样朝廷赈灾也能更加及时,不必要银钱拨下来之后,又要前去买粮食,调运粮食,需得耗费许久的功夫。”
“这立意是极好的,只是这样囤积粮食的话,时间长了,这粮食岂非十分容易坏掉,若是到时候拿出来粮食尽数皆是发霉虫蛀的,那该如何是好?”
“你想到的,户部也想到了,这粮食若是两年用不上的,便要对外售卖,或者作为封赏消耗掉,同时再补充新的粮食进来,如此便能确保粮食品质,到时候拿出来的也都是新的粮食,不会发霉变质的。”